File Download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Supplementary

Conference Paper: Courting China: Qing Arts in European Palaces

TitleCourting China: Qing Arts in European Palaces
Authors
Issue Date2011
Citation
The 2011 Workshop on Exotica and Emperorship at the Qing Court,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23 September 2011. How to Cite?
「異國奇珍:清宮之舶來品與皇權」工作坊, 台灣,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2011年9月23日. How to Cite?
Abstract香港大學美術系的 Greg Thomas(陶格)教授發表 “Courting China: Qing Arts in European Palaces” 一文,希望從歐洲宮廷中對於「中國風」(Chinoiserie) 的態度,反向思考此時期西方對於中國的認識。本文從四個方面進行探討:歐洲宮廷喜愛怎樣的中國藝術形式、這些藝術品在宮中的作用、作用背後的動機,以及它們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該文首先以法國王室為例:路易十四在位期間收藏了大量中國瓷器,它們或用於日常果盤、茶具,或用於傢俱裝飾;另外,法式掛毯 (tapestries) 則根據耶穌會士的紀錄繪有東方皇帝形象、皇室下午茶等情景,是歐洲王室間互相餽贈的禮物。不過,當法王將時間稍晚的另一批東方人物掛毯贈送給清朝皇帝時,題材已改為描寫日常的生活細節,這種變化象徵了彼此是平等的合作夥伴,訴求友誼,運用西洋技法表現中國人物,藉此顯現出兩邊宮廷文化的互相認同與理解。相對而言,稍晚英國特使馬嘎爾尼與中國皇帝交流卻觸了礁,英國希望推銷品質良好的英式工藝品並獲取貿易權利,在乾隆著名的詔諭中,我們知道,清廷並不需要巧工奇匠的「無用之物」。而中國風在歐洲卻未停止吹拂。在英國,它體現在庭園、建築和設計上,喬治四世在王儲時期所興建的布萊頓行宮 (Brighton Pavilion) 便是一例。英、法的宮廷文化對中國風喜好的面向,展現了十八世紀中西宮廷文化融會與互動的不同側面與深遠影響。(摘自: 明清研究通訊, no. 26, 2011年12月15日)
Description明清研究通訊, no. 26's website is located at http://mingching.sinica.edu.tw/newsletter/026/20110923.html
Persistent Identifierhttp://hdl.handle.net/10722/166868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uthorThomas, G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2-09-20T08:51:15Z-
dc.date.available2012-09-20T08:51:15Z-
dc.date.issued2011en_US
dc.identifier.citationThe 2011 Workshop on Exotica and Emperorship at the Qing Court,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23 September 2011.en_US
dc.identifier.citation「異國奇珍:清宮之舶來品與皇權」工作坊, 台灣,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2011年9月23日.-
dc.identifier.urihttp://hdl.handle.net/10722/166868-
dc.description明清研究通訊, no. 26's website is located at http://mingching.sinica.edu.tw/newsletter/026/20110923.html-
dc.description.abstract香港大學美術系的 Greg Thomas(陶格)教授發表 “Courting China: Qing Arts in European Palaces” 一文,希望從歐洲宮廷中對於「中國風」(Chinoiserie) 的態度,反向思考此時期西方對於中國的認識。本文從四個方面進行探討:歐洲宮廷喜愛怎樣的中國藝術形式、這些藝術品在宮中的作用、作用背後的動機,以及它們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該文首先以法國王室為例:路易十四在位期間收藏了大量中國瓷器,它們或用於日常果盤、茶具,或用於傢俱裝飾;另外,法式掛毯 (tapestries) 則根據耶穌會士的紀錄繪有東方皇帝形象、皇室下午茶等情景,是歐洲王室間互相餽贈的禮物。不過,當法王將時間稍晚的另一批東方人物掛毯贈送給清朝皇帝時,題材已改為描寫日常的生活細節,這種變化象徵了彼此是平等的合作夥伴,訴求友誼,運用西洋技法表現中國人物,藉此顯現出兩邊宮廷文化的互相認同與理解。相對而言,稍晚英國特使馬嘎爾尼與中國皇帝交流卻觸了礁,英國希望推銷品質良好的英式工藝品並獲取貿易權利,在乾隆著名的詔諭中,我們知道,清廷並不需要巧工奇匠的「無用之物」。而中國風在歐洲卻未停止吹拂。在英國,它體現在庭園、建築和設計上,喬治四世在王儲時期所興建的布萊頓行宮 (Brighton Pavilion) 便是一例。英、法的宮廷文化對中國風喜好的面向,展現了十八世紀中西宮廷文化融會與互動的不同側面與深遠影響。(摘自: 明清研究通訊, no. 26, 2011年12月15日)-
dc.languageengen_US
dc.relation.ispartofWorkshop on Exotica and Emperorship at the Qing Courten_US
dc.relation.ispartof2011年「異國奇珍:清宮之舶來品與皇權」工作坊-
dc.titleCourting China: Qing Arts in European Palacesen_US
dc.typeConference_Paperen_US
dc.identifier.emailThomas, G: gmthomas@hkucc.hku.hken_US
dc.identifier.authorityThomas, G=rp01185en_US
dc.identifier.hkuros209868en_US

Export via OAI-PMH Interface in XML Formats


OR


Export to Other Non-XML Formats